长期以来,燃油车都是汽车行业的主力军。不过,随着环境污染日趋加重,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,新能源汽车开始成为车市新的增长点。在车企为抢占未来市场持续扩张产能的背景下,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展现,燃油车新建产能对产业和市场的负面影响一度引发讨论。
近日,一则消息将燃油车企业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。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年勇日前表示,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起草《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》,内容包括禁止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,严格控制现有汽车企业扩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,加强汽车产能监测、分析和预警。
也就是说,除了已经批准建立的燃油车工厂外,未来将不会再有新的生产燃油车的工厂出现,且已有的燃油车工厂产能将受到严格的控制。要知道,“产能”是衡量一个车企实力和保证销量的重要因素。控制燃油车的产能,无异于扼住了汽车企业的咽喉。
“限制燃油车产能”的信号愈发明显
这已经不是政府靠前次释放出“限制燃油车产能”的信号了。
去年12月20日,国务院对外发布《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》。《目录》特别强调,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,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。此外,根据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,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明确的“十三五”期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。
与此同时,去年,包括双环、庆铃在内的13家汽车企业被工信部撤销了乘用车生产资质。这意味着汽车产业已经开启去产能进程。
10年前,在中国汽车年产销规模还不足800万辆的时候,国家发改委就已经将汽车业纳入“过热产业”的名单之中。如今,中国汽车的年产销规模超过2800万辆,已是当年规模的三倍多。
根据政府释放的信号,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推动高污染、高排放的传统燃油车向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过渡,已是汽车行业必由之路。
“国家对于燃油车的限制政策,是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引,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,传统车企应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。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部副主任张娟表示。
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挣扎的车企
种种迹象显示,未来的汽车市场一定属于新能源汽车,但燃油车的地位和影响力仍让很多车企舍不得离开。虽然政策不核准设立新公司,但是不代表已有车企不能扩大产能。事实上,目前国内不少传统车企还在继续扩大产能。
去年10月,本田宣布,将在武汉市建设东风本田乘用车新工厂,计划在2019年春季之前投产,工厂建成后本田的在华产能将提高20%。广汽乘用车将在乌鲁木齐市兴建广汽自主品牌新疆项目,总投资额约16亿元,共分两期建设完成。此外,还有多家车企正在抓紧扩充燃油车工厂产能。
车企之所以舍不得离开“燃油车”领域,一方面是“燃油车”在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另一方面是因为其需求依旧旺盛。相比之下,新能源汽车虽然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宣传,但由于其出现的时间较晚,且诸如充电桩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,让新能源车的普及受到了影响。同时,各大车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度不一致,有些企业的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,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。
“‘油转电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,其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。” 汽车业独立撰稿人、行业分析师钟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发改委严控燃油车产能的消息看似严格,但并非一刀切,它只是不让车企扩大燃油车产能,而非不生产燃油车。”
钟师同时表示,目前市场还是需要燃油车的,但是“有需要”不代表就可以扩大燃油车产能,“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”。
新能源汽车市场波澜再起
为推广新能源汽车,美国加州宣称,可能将在2030年禁止传统燃油车上市销售。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决议,未来将禁止燃油汽车上路行驶。同时,德国还将与欧盟进行协商,将该项决议推广到全欧洲。
虽然近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很快,但是与一些欧美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进程相比,差距仍然不小。包括比亚迪、长安、奇瑞在内的一些自主品牌,通过加速研发、加大投入的方式,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借此加速缩短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技术差距。
在政府频频释放信号的背景下,合资品牌也开始布局新能源车市场。近,“大众与江淮合资生产新能源车”的消息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,由于江淮是大众的第三家乘用车合资伙伴,也引发了涉嫌违反产业政策的争议。一旦大众与江淮的合资可以通过审批,那么其他国外车企将以此为例,寻找合作伙伴,进行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合作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。
虽然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还处于新能源汽车的转型阶段,不过无论是从能源环境、政策引导,还是从未来趋势上看,新能源汽车注定将成为市场中的主角。在“油转电”的阵痛期,哪一家企业能限制住燃油车的规模,坚持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研发,它就能在未来成为市场中的领跑者。